公元前221年炒股网站,齐国都城临淄城下,战鼓震天,秦军阵列如山,旌旗蔽日,声势浩大仿佛百万雄师压境。齐王田建远望敌军,只觉寒意直透骨髓。此时,六国之中除齐以外,皆已相继被秦王嬴政攻灭。昏庸软弱的齐王,在国相后胜的劝说下,放弃抵抗,向秦国举国投降。
至此,齐国灭亡,六合一统,大秦的版图第一次将天下尽收囊中。此一举,不仅结束了战国数百年的纷争,更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基本格局。秦王嬴政自此改号“始皇帝”,宣告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。秦始皇在位期间功绩卓著:统一度量衡、整合货币制度、规范文字书体、推行郡县制、确立中央集权、修筑万里长城……这些举措影响深远。他所建立的盛世王朝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使他赢得了“千古一帝”的美誉,其功名与名字一样传遍天下。
展开剩余69%作为帝王,秦始皇后宫佳丽无数,子嗣自然繁盛。史载,他共有33个子女,其中23子、10女。而在这些子嗣中,长子扶苏与秦二世胡亥最为人所熟知。然而奇怪的是,在史书中,他们并未像现代人理解的那样随父姓“嬴”,这究竟是为何?
要解开这个疑问,必须先明白“嬴”是姓而非氏。现代人常将姓氏视为同义词,但在先秦时期,姓与氏严格区分。彼时,男子多以氏称,女子多以姓称。姓起源于母系社会,用以辨认同宗血缘,并遵循“同姓不婚”的古训;而氏则出现于父权社会,多源于封地、爵位、官职或谥号,体现的是社会等级与贵贱区分。
在周礼之下,王室成员可直接以姓冠名,如周文王姬昌、周公旦等;而诸侯及其子嗣则不得如此。秦国在统一前只是诸侯国,自然无权以姓为名。按理,扶苏与胡亥出生于秦地,应为“嬴姓秦氏”,称作秦扶苏、秦胡亥才符合旧制。但礼法中另有规定——国君之子称“公子 名”,以示尊崇,如公子扶苏、公子胡亥。因此,他们虽姓嬴,却不以此冠名。
到了东周末年,礼崩乐坏,分封与宗法制度式微,姓与氏开始融合。这种“姓氏合流”在秦统一后加速,郡县制取代分封制,新氏不再产生,旧有的贵族和平民界限逐渐消失,姓氏混称成为常态。到汉代,平民出身的刘邦已无氏可称,姓即是氏,自此姓氏合流彻底完成,并延续至今。
现代社会中,姓氏的传承更为灵活。《民法典》规定,子女可随父姓,也可随母姓,甚至可随其他直系长辈姓氏,成年后还可自行更改。这种变化,体现了姓氏文化与社会制度的互动与演变。从母系血缘标识到社会身份象征,再到如今兼具法律与文化意义的姓氏体系,它伴随中华文明一路走来,仍在时代长河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枝叶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